9月24日,中油工程(600339)旗下北京项目管理公司梦溪公司承监的长庆姬塬油田首套风电项目第二台5MW风电机组并网发电成功。项目监理团队以卓越建设成果树立了我国山地风电开发新标杆,在推动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中再次彰显了国资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资料图)
硬核配置
国内领先技术撑起“绿色引擎”
已并网的两台风电机组均采用国内先进的5MW风力发电技术,核心参数高度统一,为项目高效运行奠定基础。机组机舱重达117吨,轮毂高度达115米——这一高度可有效捕捉高空稳定气流,显著提升发电效率;叶轮直径达192米,扫风面积达28953平方米,可最大限度收集风能;单台设备总重475吨。庞大体量背后,是对设备制造、运输及安装技术的极大考验。
在基础工程建设中,监理团队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两台机组基础均采用圆台形变径结构,设计直径20.6米、高度3.5米,通过扩大受力面积增强抗倾覆能力;1024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量,为机组筑牢“稳固根基”。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沙19-19井场首台机组采用的32根桩基,塬平57-17井场在充分论证地质条件后,将桩基数量优化为30根。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减少了建材消耗与施工成本,实现“安全”与“效益”的双赢。
专业护航
全流程监理筑牢“安全防线”
在机组安装过程中,监理团队严格审定专项吊装方案,选用千吨级履带起重机为主吊,搭配汽车吊溜尾辅助,通过双机协同控制设备平衡,确保吊装安全。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为保障吊装质量,团队实行全过程旁站式监管,从吊车组装验收时的部件精度核查,到塔筒分段吊装中的垂直度监测;从螺栓力矩紧固时的专业设备检测,到叶片空中对接时的角度与间隙控制,每一项工艺指标均严格对照厂家技术规范与行业安全标准。
监理团队创新推出“实践—复盘—优化”闭环管理模式。在首套机组吊装完成后,他们迅速梳理流程节点、总结经验与不足,有针对性地优化管理方案:修订专用吊具校验流程,细化安全检查清单,新增山地气候突变应急处置、高空作业避险等专项培训;创新实施“方案比对+实名问询+业绩评估”人员审核机制;同时对起重机液压系统、力矩限制器等核心部件开展重点调试,将风险防控前置,真正实现“经验迭代、安全升级”。
价值突破
铸就可复制的“山地风电样本”
项目两台机组的成功并网发电,不仅是项目建设的里程碑,更为高原山地风电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据了解,姬塬油田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给风电项目建设带来诸多挑战。而在此次项目建设中,监理团队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升级,攻克了山地吊装、复杂地质基础施工等难题,彰显了“有形化、可量化、有价值、可感知”的项目管理服务理念。
其中,“有形化”体现为责任分工清晰明确、流程节点公开透明,施工各环节均制定标准化要求;“可量化”表现为螺栓紧固力矩、塔筒垂直度等关键指标实现精准控制;“有价值、可感知”则指该模式可为其他山地风电项目提供实践参考。
后续,监理团队将以此次两台5MW风电机组并网发电成功为新起点,持续强化全过程、精细化、专业化监理服务,深度聚焦项目第三台机组及后续扩容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