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看点丨成都打造可持续发展“强引擎” 争创碳中和“国家队”

2023-04-10 20:27:20 来源: 锦观新闻

有四川科技圈“顶流”之称的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快速推进。今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成都市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科技前沿、碳中和相关产业发展需要,以“碳中和+”为核心,加快绿色产业聚集发展和示范扩散,打造全国领先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引擎”。

其中,天府永兴实验室已形成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碳中和、碳捕集与利用、碳汇与地质固碳、减污降碳协同、碳中和集成耦合六大研究领域,吸引60余位院士专家“加盟”,引进全职人员38人,其中含国家级人才1人、四川省级人才1人、知名高校博士20人。


(资料图)

聚焦“国际前沿+国内领先+四川特色+低碳产业”攻坚关键技术

天府永兴实验室位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基地,于2021年12月23日正式揭牌运行,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任主任、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汇聚全国碳中和领域60余位院士专家学者。

以天府永兴实验室为“核心”,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建设实验室研发转化“基地”,建立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的“网络化”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打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转化”创新全链条,构建开放共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以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为重要网络节点,不断扩大实验室科研合作网络,促进各高校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和关键技术研发延伸落地。

“核心+基地+网络”的整合式创新生态

依托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实验室技术研发转化“基地”,构建“企业提需求、实验室攻关、企业做应用”的创新组织模式,形成以实验室为核心推动科技资源整合、研发要素集聚、企业需求满足,以基地为主导推动技术创新需求提出、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新型产业裂变迭代的良性合作循环,加速实验室形成“沿途转化”的新型合作转化模式。

实验室科学布局前沿特色领域,围绕碳中和重大战略和四川绿色低碳重大需求,立足四川省清洁能源禀赋优势,按照“国际前沿、国内领先、四川特色、低碳产业”原则,明确实验室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加快推进关键技术攻关。积极组织科研团队申报项目,系统梳理拟申报科研项目,并向科技厅报送国家、省级项目指南建议,以“碳大脑智慧管理平台”项目申报省级2022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基金面上项目-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目前,实验室“决策层、咨询层和执行层”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基本完善,已实施研究中心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22项重要制度办法。

院士领衔 多主体参与联合科研攻关

据悉,实验室已形成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碳中和、碳捕集与利用、碳汇与地质固碳、减污降碳协同、碳中和集成耦合六大研究领域,完成9个研究中心论证及组建工作,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化–产业化”的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开展,2021年已获批7个天府实验室省级转移支付项目,金额达到900万元,目前已全部入驻实验室开展研究,其中碳大脑智慧管理平台申报获批项目500万元。

天府永兴实验室6大研究领域

目前,实验室已完成高能级学术委员会组建工作,汇聚了15位院士、5位专家,由贺克斌院士担任主任,石碧院士、李俊峰教授担任副主任,实验室决策的科学性、战略性大幅提升。同时,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实验室目前已引进全职人员38人,其中含国家级人才1人、四川省级人才1人、知名高校博士20人。创新人才聘用模式,采用全职、双聘、兼职、专职博士后等多种聘用方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聘用模式。强化人才招聘工作,通过“蓉漂人才日——揭岗挂帅”“四川省海外科技人才博览会”“成都市市委组织部——城市直播间”和官媒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人才招募与信息发布,面向全球招聘高水平研发人员。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并成功申报国家级人才计划。

在碳达峰碳中和等重要领域的技术攻关中,如何解决学科交叉和科研力量短缺难题是单一创新主体面临的重要难题。天府永兴实验室通过联合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部门等多主体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形成了“核心-基地-网络” 联动合作模式,不仅能有效集聚高校的人才科研力量,还能通过多主体解决学科交叉融合、需求动力不足、缺乏转化基地等一系列难题,加快在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为跨学科、跨部门、跨产业科技创新和重要领域技术联合攻关提供了一套有效解决方案。

科技成果转化是检验创新成果、进一步形成创新需求的关键一步,而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是科研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围绕引进企业、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天府永兴实验室创新探索“团队带企业”这一重要拓展方式,通过引进自带企业资源、与企业有密切联系和合作的专家学者、科研团队,进而能有效链接企业资源,将对应企业发展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与载体。这一方式不仅能快速寻找到关键领域合作企业,还能有效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匹配效率,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蔡宇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王淇 供图 市发改委

相关新闻